2025 年一季度,钨精矿产量同比增长不到 1%,而硬质合金产量同比增长接近 10%。这一数据表明,产业链重心逐渐向后端转移,后端产品的增幅显著高于前端产品,原料趋紧的态势得以延续。从出口角度看,1-2 月出口小幅下降,3 月降幅扩大至 27%,进口量则同比增长20%,其中钨金矿进口增长超过 40%。值得注意的是,内外价差的扩大导致进口原料价格下降成为常态,这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市场的供应紧张局面。此外,尽管国际市场上其他地区交易税费较低,但中国进口钨矿仍需承担 13%的贸易增值税,这也使得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有所减弱。
2025 年一季度,钨价同比上涨 15%,这一趋势自 2023 年起便已显现并延续至今。管制政策出台后,国内外钨价均加速上涨,显示出市场对供应紧张的强烈预期。预计 2025 年钨价波动空间将在 20%-30%之间,均价可能达到 16 万元左右,阶段性高点可能触及 17 万元。然而,在没有重大事件支撑的情况下,价格突破 20 万元的可能性较低。历史数据显示,价格波动通常与供需基本面密切相关,且在大国博弈等外部因素影响下,价格可能出现非理性波动。
2025 年一季度,钨产品出口累计降幅达 27%,主要受政策调整影响。进口量虽有明显增长,但增幅较去年有所放缓。根据现行管制政策,出口并非完全禁止,而是通过两用物项管理进行调控。深加工产品出口保持畅通,而原料级产品出口受到限制,预计受影响的比例约为一半。具体来看,原料级产品如钨粉和氧化物的出口受限,而硬质合金类制品如刀具等则不受限制,这为我国钨深加工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核聚变实验堆对钨的需求预计将达到 3000 多吨金属量,占中国消费量的 5%左右。随着国际和国内实验堆建设步伐加快,这一需求将持续增长,成为钨消费的新增长点。当前,全球范围内多个核聚变实验堆项目正在推进,包括中国的合肥实验堆在内的多个设施正加紧建设。
这些项目对高性能钨材料的需求将显著提升,特别是在高温、高辐射环境下使用的特殊钨合金。未来,随着核聚变技术逐步走向商业化应用,钨作为关键材料的地位将进一步巩固,其市场需求也将迎来长期增长。
大湖塘矿作为国内重要的钨矿资源,预计建设周期为 2-3 年,可能在未来五年内实现投产。然而,珠西矿由于尚未完成矿权下放,短期内难以进入实际投产阶段。新建矿山在投建过程中面临尾矿库和土地红线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投建周期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从而对整体供应节奏产生影响。
2025 年一季度数据显示,硬质合金领域需求增长接近 9%,主要增量来源于耐磨件和刀具产品,其应用领域集中在基建、采掘和道路施工等行业。木材加工领域的增长率达到 15%,显示出较高的市场需求潜力。相比之下,化工领域的增长较为有限,而铁合金领域则呈现小幅增长态势。从整体来看,硬质合金的增量显著高于其他板块,进一步体现了下游制造业对高性能材料的需求提升。
当前行业库存处于较低水平,且随着深加工产品的增长幅度大于原料端,这种趋势将进一步加剧库存紧张局面。价格方面,目前市场报价高于去年水平,生产企业在面对高位价格时,倾向于通过降低库存或锁定订单后再采购原料的方式规避生产风险。这一策略反映了企业在高成本环境下的谨慎态度,同时也表明市场供需关系仍处于偏紧状态。
巴库塔矿投产影响:巴库塔矿一期产能预计释放 7000 吨金属量,满产需 1-2 年时间,远期产能可达 8000 吨。尽管新增供给将对市场产生一定影响,但国内消费增量足以平衡这部分供应增长,因此供需缺口依然存在。从长期来看,巴库塔矿的投产虽会缓解部分供应压力,但难以彻底改变全球钨市场的供需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