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研

羟基酯价格跳涨 20%:成本驱动与国产替代共振

一、涨价背景:原材料与供应双重挤压

近期羟基酯市场出现显著波动,主流型号报价较 4 月中旬上涨 20%-25%,部分高纯度产品如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现货供应紧张。这一现象的核心驱动来自两大因素:

原材料成本持续攀升

羟基酯生产的核心原料环氧乙烷价格在 2025 年 5 月已突破 10900 元 / 吨,较 2023 年同期涨幅达 60%。其上游乙烯受国际油价波动及北美天然气供应紧张影响,价格维持高位。另一关键原料脂肪酸(如棕榈酸)因东南亚主产国减产及海运成本上升,价格同比上涨 18%,进一步压缩生产企业利润空间。

海外供应链扰动加剧

全球羟基酯市场呈现寡头垄断格局,陶氏、巴斯夫等国际巨头合计占据 70% 以上产能。但近期欧洲能源危机导致部分装置检修,美国墨西哥湾地区因飓风季临近启动预防性停产,叠加红海航运风险推高运输成本,海外供应商交付周期普遍延长至 8-12 周,较正常水平增加 30%。国内进口依存度较高的高端型号出现断供,刺激国内采购商转向本土企业。


二、国产替代加速

在全球供应链重构背景下,国内企业通过技术突破与产能扩张加速替代进程:

技术突破打破垄断

红墙股份通过自主研发实现 HEMA 纯度提升至 99.5%,达到国际一线水平,并配套建设年产 4 万吨丙烯酸羟基酯项目,其中 2 万吨 HEMA 产能已于 2025 年 Q1 进入试生产阶段。万华化学在烟台基地布局的 2 万吨高端 HEMA 产线采用连续法工艺,生产成本较传统间歇法降低 20%,预计 2025 年底投产。

产能释放抢占市场

国内羟基酯总产能从 2022 年的 12 万吨提升至 2025 年的 28 万吨,其中高端产品占比从 15% 提升至 35%。红墙股份、卫星化学等企业通过与中海壳牌、万华化学等上游企业签订长协,锁定环氧乙烷供应,在成本控制上形成优势。


三、受益标的:技术领先与产能弹性兼具

当前市场对羟基酯涨价的反应已从情绪驱动转向基本面验证,以下两类企业具备持续成长潜力:

直接生产企业:

红墙股份(002809):公司羟基酯产品自 5 月 12 日起上调 100 元 / 吨,叠加试生产阶段产能爬坡,预计 2025 年该业务营收占比将从不足 5% 提升至 15%。万华化学(600309):作为全球 MDI 龙头,公司依托环氧丙烷 - 丙烯酸酯产业链协同优势,在高端 HEMA 领域具备成本竞争力。2025 年新产能释放后,有望在电子级羟基酯市场实现进口替代突破。


上游原料供应商

奥克股份(300082):国内聚醚单体龙头,与中国石化合资建设的环氧丙烷项目已于 2025 年 Q2 投产,可稳定供应羟基酯生产所需的环氧丙烷原料。公司计划通过技改将现有装置的羟基酯配套产能提升至 3 万吨 / 年。

科隆股份(300405):科隆股份以 2 万吨 / 年产能、17% 市占率稳居行业第三,其核心竞争力在于 “价格 - 性能” 双优势:产品价格较进口低 10%-15%,同时通过酯交换法工艺创新,满足下游高端应用场景(如光刻胶、医用材料)的质量要求。

怡达股份(300721):泰兴基地 15 万吨环氧丙烷产能已通过验收,其下游规划的 2 万吨三羟乙基异氰尿酸酯(赛克)项目可与羟基酯形成协同,预计 2026 年贡献利润。


四、风险提示与行业展望

短期风险

若海外能源价格回落或主要生产国产能恢复,可能导致羟基酯价格回调。需关注 6 月中东乙烯装置重启进度及欧洲天然气库存变化。

长期逻辑

随着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封装等新兴领域需求爆发(预计 2025-2030 年复合增速超 12%),羟基酯市场规模将从 2024 年的 50 亿元增长至 2030 年的 120 亿元。具备技术储备和产能弹性的企业有望持续受益于国产替代红利。


羟基酯涨价本质是全球供应链重构与国内产业升级的共振结果。在成本传导与政策支持的双重推动下,具备核心技术、产能储备及上游资源整合能力的企业将成为市场焦点。

资讯解析

行业:
化工
标的:
红墙股份 万华化学 奥克股份 科隆股份 怡达股份
标签:
羟基酯 涨价 国产替代 供应链 化工 精细化工 原材料涨价 供应链重构 羟基酯涨价 国产替代加速
摘要:
羟基酯市场近期价格显著上涨,主要受原材料成本上升和海外供应链扰动影响。国内企业通过技术突破和产能扩张加速国产替代进程,相关企业如红墙股份、万华化学等受益明显。
多方:
羟基酯价格上涨和国产替代加速将利好国内相关企业,具备技术储备和产能弹性的企业有望持续受益。
空方:
若海外能源价格回落或主要生产国产能恢复,可能导致羟基酯价格回调,需关注相关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