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6连板天保基建、润贝航科。广联航空C919重要复合材料供应商
广联航空在 C919 国产大飞机项目中扮演了复合材料核心供应商与工艺创新先锋的角色,其技术突破与产能布局构成独特竞争壁垒。
作为 C919 复合材料成型工装的核心供应商,广联航空构建了从材料研发到部件制造的完整技术体系。其自主研发的预浸料制备技术使复合材料孔隙率低于 1%,达到波音 787 同类产品水平,这一指标直接关系到飞机轻量化与抗疲劳性能。在工装制造领域,公司为 C919 研制的C929 货仓门成型工装实现公差控制 ±0.02mm,达到 AS9100D 航空标准,较传统工艺效率提升 40%。这种高精度工装直接支撑了 C919 复材部件的规模化生产,例如平尾、垂尾等大型结构件的成型模均由广联航空提供。
在金属零部件领域,广联航空为 C919 提供数百种关键结构件,包括长桁、框段、横梁等,加工精度达 0.005mm。其自主研发的柔性装配工装系统将 C919 机翼装配周期从 72 小时压缩至 24 小时,人工成本降低 65%,这一技术突破直接提升了整机总装效率。
广联航空通过全国性产能矩阵深度绑定 C919 产能爬坡需求:
- 上海临港基地:复材零部件产能占比达 30%,预计 2025 年获取 C919 工装市场 35% 份额,对应 3.94 亿元收入增量1。该基地的 Φ6.2m×25m 超大型热压罐可满足宽体客机部件制造需求,已承接 C929 中机身壁板组件装配生产线项目。
- 西安阎良基地:拥有 34m×8m×2m 五轴加工中心,可生产尺寸达 10.5 米的金属零部件,支撑 C919 机体结构件的超大件加工需求。
- 技术迁移能力:将大飞机复材工艺应用于 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其研制的载人飞行器机体结构减重率达 27%,抗疲劳寿命突破 5×10^6 次,较传统铝合金结构提升 3 倍1。这种军民技术协同效应,使广联航空在低空经济领域形成第二增长曲线。
公司累计获得47 项航空级复合材料相关专利,其中 CN202310882107.8 号智能化工装设计专利已应用于 C919 部件制造,使 AG600 水陆两栖飞机总装线交付周期缩短 30%,单项目创收 1.2 亿元。在材料循环利用领域,其航空级碳纤维回收技术回收率达 92%,可降低原材料成本波动风险,为 C919 长期量产提供成本优势。
广联航空与中国商飞联合建立的复材实验室,通过地理邻近性产生的知识溢出效应,使预浸料固化周期缩短 15%。这种 “产学研用” 一体化模式,确保其技术始终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
作为 C919 供应链中的链主型企业,广联航空通过 “材料 - 工艺 - 部件” 垂直整合重塑价值分配:
- 毛利率优势:航空工装业务采用全流程自研模式,毛利率达 47.5%(2024Q3),较外购坯料加工模式高 18 个百分点。
- 现金流优化:存货周转率从 0.62 次(2024Q3)提升至 0.93 次(2025E),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缩短至 98 天,支撑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 4.1%。
- 市场份额提升:随着 C919 产能从 2024 年 50 架提升至 2025 年 75 架,广联航空的工装订单有望持续放量,预计 2027 年定增项目达产后,将形成年产 3000 套航空工装及 5 万件复材零部件的生产能力,贡献营收 9.8 亿元,占现有业务规模的 148%。
广联航空在 C919 项目中的亮点,本质是技术创新、产能协同与战略卡位的三重奏。通过复合材料工艺突破、全国产能布局与军民技术迁移,其不仅成为 C919 规模化生产的关键支撑,更在低空经济、eVTOL 等新兴领域建立先发优势。随着 C919 产能加速爬坡(2029 年目标 200 架 / 年),广联航空的 “大飞机 + 低空经济” 双轮驱动模式,将持续释放增长动能,重构 A 股航空制造板块的估值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