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公募打响产品卡位战。
今年以来,DeepSeek持续搅动着科技圈,这枚“深水炸弹”的引爆引发全民应用热潮,与算法革命交相辉映的是实体制造的突破,宇树科技研发的人形机器人的惊艳亮相,彰显出精密制造的技术飞跃。
尽管近期受关税政策影响,资本市场波动较为剧烈,但拉长时间来看,A股市场中AI应用开发、智能硬件、算力基础设施等科技板块近一年依旧展现出强劲的市场动能。
在金融领域中,对信息技术迭代最为敏锐的公募基金行业,则紧跟时代浪潮,不约而同地吹响科技的号角,引爆了科技股的投资热潮。
各机构通过线上、线下多维度发力拥抱科技,一方面持续加码路演活动,高频次开展投资者沟通;另一方面加快产品线布局,向监管部门申报的科技类基金数量显著攀升。
01 抢滩“科技制高点”
在最近报会的科技类基金列表中,基哥注意到工银瑞信是较为积极的一家。
今年以来,截至4月22日,工银瑞信已上报7只与科技相关的基金, 纵观工银瑞信的产品线布局便会发现,公司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在科技领域的产品布局。
被动投资方面,“科技”含量高是一大特点。
按最新披露的规模排序来看,工银瑞信被动基金中规模最大的两只分别是工银港股通科技30ETF(159636)和工银上证科创50ETF(588050),均布局于科技核心资产。而2月底新成立的科创综指ETF(589500),则积极布局在科技Beta行业。
主动投资方面,工银瑞信同样拥有各类科技细分行业基金。
从今年一季报披露的最新持仓数据来看,工银战略新兴产业(006615)前十大重仓股全部为科技相关概念股,重配半导体、互联网软件等相关个股;工银新兴制造(009707)的重仓股则集中配置在电子和计算机的各个细分行业中;而工银科技创新(007353)除了重仓半导体、软件开发外,还配有部分电池、光伏设备相关个股。
不难看出,工银瑞信在科技行业的产品布局,已构建出一个“被动+主动”与“宽基+行业”相结合的完整生态体系。
02 硬科技浓度
作为较早布局科技行业的基金公司,工银瑞信无疑是享受了这轮科技行情的红利。
被动投资方面,根据最新季报,截至2025年3月31日,工银港股通科技30ETF(159636)近一年累计上涨83.11%,而工银上证科创50ETF(588050)近一年累计上涨33.69%。
具体来看,工银港股通科技30ETF(159636)跟踪的是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该指数精选了30家研发投入强度超8%的硬核科技企业,相较其他港股科技指数,除互联网、高端制造、新能源等行业,还涵盖生物科技,有助于捕获科技催化下的港股医药机会,个股集中度较高,一季报显示份额已突破137亿,截至4月28日,Wind数据显示其最新规模已突破200亿,流动性优势突出。
值得关注的是,在近期大幅调整后,港股市场整体估值再次回到历史的低百分位水平,在中国经济回升向好、上市公司盈利触底回升、流动性环境整体友好、科技产业逻辑催化等逻辑支撑下,中国资产吸引力有望持续提升,推动港股市场继续向好前进。
而工银上证科创50ETF(588050)跟踪50只市值最大的科创板公司,科创综指ETF(589500)则跟踪了几乎所有的科创板股票,覆盖范围大而全,可以反映整个科创板的面貌。而经过五年的发展和壮大,科创板已经走上成熟发展的轨道,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硬科技”企业蓬勃发展,其核心成分股汇聚了半导体、软件开发、消费电子等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科技含量成色足,具有较为突出的高成长属性。
主动投资方面,工银瑞信旗下科技行业基金的业绩表现同样可圈可点,一季报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31日,工银新兴制造(009707)近一年来累计上涨66.43%。
此外,业内普遍认为,尽管外部关税存在较强的不确定性,但这并不影响科技板块的本质属性与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而且关税重构正加速全球科技产业链价值再分配。在半导体领域,美国限制性政策客观上激活了国产替代的乘数效应;智能驾驶汽车领域,我国龙头企业对美出口较少,而且通过海外建厂实现产能全球调配,实现新兴市场和欧洲市场的渗透;在互联网领域,我国互联网龙头企业在美营收较少,更多体现国内经济大beta,将会受益于我国未来对于经济的刺激政策和AI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发展。
03 另一种选择
虽然今年以来科技类基金收益表现抢眼,展望未来科技板块的成长空间也很大,但科技股自身高波动性也不容忽视。所以,从投资人的持有体验和最终收益来看,买入长期配置科技的全市场选股型基金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在工银瑞信的产品线上,就有这样的产品,比如工银研究精选(000803)。
复盘历史持仓便会发现,工银研究精选(000803)更加注重公司质量,重点坚持寻找被低估、安全边际较高的投资标的进行长期投资,在保证组合流动性可控的前提下,基金经理还会通过对行业和个股均衡配置来控制组合回撤,对公司质量和低估值的坚守也使得历史业绩波动和下行风险始优秀,根据Wind数据,截至4月29日,工银研究精选(000803)近三年的年化波动率和最大回撤分别为19.03%和-26.32%,优于同类普通股票基金的22.83%和-40.43%,根据最新一季报,工银研究精选(000803)近五年收益率达87.29%,远超同业比较基准12.05%,为投资者创造了优秀的超额回报。
对于追求稳健增值的投资者而言,这类“科技配置均衡,行业分布多元”的全市场选股型基金,或能够实现科技赛道高成长性与投资组合稳健性的平衡。
通过跨行业精选优质标的的策略,既把握了科技创新浪潮带来的长期机遇,又通过分散布局有效降低了单一行业波动风险,尤其适合作为资产配置组合中的成长型核心持仓。
04 科技基因
无论是行业基金还是全市场选股型基金,其业绩表现不仅取决于市场贝塔收益的获取,更依靠多重能力要素的系统性协同,包括基金经理的主动管理能力、基金公司的平台支撑体系以及长效化的人才梯队建设机制共同构筑的护城河。
作为业内颇具特色的平台型基金公司,工银瑞信在培养基金经理方面致力于打造人才壁垒,依据自身发展特点,通过“产业周期+商业模式”的双重研究框架,在多个科技细分领域实现精准布局。
在团队搭建上,工银瑞信注重成员之间的专业互补和协作,形成了良好的团队氛围和协作机制,以及活跃、专业、正向的投资文化。通过定期会议、分享等多种培养机制,践行着老带新的 “传帮带” 团队文化,为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如老将单文、宋炳珅,中生代杜洋、夏雨,后起之秀马丽娜、李劭钊,梯队完备的“金字塔式”人才结构, 这种正向、人才培养机制不仅为团队输出了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也推动了整个投研体系整体水平的提升。
经过近20年发展,工银瑞信已培养了一支超220人的投研团队,投资人员平均拥有12.4年的从业经验,公司自己培养的基金经理占比例超过了70%,投资人员平均司龄9年。包括马丽娜、李劭钊等在内的一批后起之秀都受益于这样科学、合理的人才梯队建设,也为工银瑞信长期保持优胜业绩打下基础。
在深化人才战略的同时,工银瑞信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应用,不断探索创新体系和机制的完善,并且早在2022年就成立了数字金融创新实验室,聚焦于金融资产管理与前沿科技交叉领域的研究。融合内外部基础资源,近两年陆续完成新一代云计算平台、新一代湖仓一体数据中心建设。不断完善大语言、多模态私有化大模型群组FundGPT解决方案,今年初又快速完成了DeepSeek-V3/R1部署,并在投研、营销两大信息助手级应用以及智能办公、智能搜索、AI编程等多个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05 尾声
在这场由算法革命与实体智造交织而成的科技浪潮中,中国科技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开启爆发式增长周期。
从大模型突破到人形机器人进化,从算力基建到智能硬件迭代,技术裂变重构产业逻辑的进程中,结构性增长红利正以更具持续性的姿态释放长线价值。
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真正能穿越科技周期波动的机构需具备双重核心竞争力:
首先,是以全产业链视角构建产品矩阵,通过“被动+主动”工具组合精准覆盖科技细分领域,形成多维度价值捕捉网络。
其次,是以前沿技术跟踪体系与产学研资源网络为支点,将产业认知转化为投资洞察,在技术更迭中筑就认知差壁垒。
以工银瑞信为代表的先行者,正是凭借其在科技赛道“宽基+行业”的产品生态布局,叠加“金字塔式”人才培养机制与数字金融实验室构建的投研护城河,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共振中展现出战略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