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研

可控核聚变近期核心

一、近期关键变化

 

1.技术突破加速商业化临界点  

   中国环流三号:20253月实现原子核与电子温度均突破1亿摄氏度,进入燃烧实验新阶段,综合参数跃升全球领先。  

   BEST项目:计划2027年建成,采用高温超导与低温超导混合技术,为后续“夸父”工程铺路,已启动大规模招标。  

   美国Helion Energy2028年计划投运全球首座50MW聚变电厂,推动国际竞争白热化。  

 

2.政策与资本双重驱动  

   立法支持: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原子能法》草案新增条款,明确鼓励受控热核聚变研发,建立监管制度。  

   资本加码:中国核电、浙能电力合计投资17.5亿元参股中国聚变能源公司,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战略投资聚变能源项目。  

 

3.订单与产业链验证期开启  

    2025年累计46项核心部件招标落地,涉及真空室、偏滤器等,国光电气、合锻智能等企业订单规模超预期。  

    中洲特材、安泰科技等签订亿元级合同,验证材料端商业化能力。  

 

 

二、市场炒作路径与交易逻辑

 

1.炒作路径演变  

   第一阶段(技术突破驱动):EAST装置“亿度千秒”运行、环流三号参数突破等事件引发主题性炒作(如20253月兰石重装等涨停潮)。  

   第二阶段(订单验证):招标密集落地(如合锻智能2亿元真空室订单)推动市场从“概念”转向“业绩预期”。  

   第三阶段(政策+资本共振):立法支持与国家队增资强化长期确定性,资金向核心壁垒环节集中。  

 

2.交易逻辑核心  

   预期差修复:市场此前低估技术落地速度,大额订单(如国光电气1.5亿元第一壁材料订单)打破远期兑现认知。  

   产业链卡位:优先布局技术壁垒高、国产替代迫切的环节(如超导材料、第一壁/偏滤器),享受估值溢价。  

   外部催化联动:美股聚变企业(如Helion)进展、ITER项目中国主导权提升,形成内外共振。  

 

 

 四、风险与策略建议

 

1.风险提示  

    技术研发周期长,等离子体约束、材料寿命等难题仍需突破。  

    资本开支密集,企业现金流压力可能影响短期业绩兑现。  

 

2.配置策略  

   短期:聚焦订单落地快、技术验证明确的标的(如合锻智能、国光电气)。  

   中长期:布局超导材料、燃料循环等具备垄断性优势的环节(永鼎股份、西部超导)。  

 

 

总结:可控核聚变已从“科幻叙事”进入产业化前夜,技术突破、政策支持与订单验证形成三重驱动,建议沿“材料→部件→系统集成”路径挖掘细分龙头,同时关注美股映射与ITER项目进展带来的催化机会。

资讯解析

行业:
新能源
标的:
中国核电 浙能电力 国光电气 合锻智能 中洲特材 安泰科技 永鼎股份 西部超导 兰石重装
标签:
可控核聚变 高温超导 政策支持 资本投入 订单验证 核聚变 核能 核聚变技术突破
摘要:
近期可控核聚变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政策与资本双重驱动,订单验证期开启,市场炒作路径从技术突破转向订单验证和政策资本共振。
多方:
技术突破加速商业化进程,政策与资本双重驱动,订单验证开启,市场预期差修复,产业链卡位带来估值溢价。
空方:
技术研发周期长,等离子体约束、材料寿命等难题仍需突破;资本开支密集,企业现金流压力可能影响短期业绩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