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夜间,印巴两军在克什米尔控制线沿线发生小规模交火,并没有人员伤亡。
就在枪响前一天,巴基斯坦防长还曾发出“全面战争”的预警,表示"如果印度发动全面攻击,战争将不可避免。”,中国这两个拥核邻国之间的较量,是否演变成第二个俄乌战场?
思考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造成这次印巴局势紧张的导火索。
环球网消息,近日在印控克什米尔发生一起恐怖袭击事件,造成26人死亡,其中25人都是印度游客。
据幸存者描述,恐怖分子在开枪前曾指责印度游客支持莫迪总理,消息一经发布立即引起印度方面的愤怒,莫迪政府将枪击案归咎于巴基斯坦支持的TRF组织后,立即对巴基斯坦启动多项反制措施:驻巴防务人员撤离、使馆规模压缩、陆路通道关闭。
其中最危险的一条就是宣布中止执行《印度河水域条约》,印度水利部突然声称由于巴方"系统性违反协议",印度将不再履行水资源共享义务。
要知道,《印度河水域条约》的存续直接关系到,巴基斯坦1.7亿人口的粮食安全与2.1万平方公里灌溉系统。
印度占据杰赫勒姆河、奇纳布河、印度河上游的地理优势,理论上具备对下游实施"水窒息"的能力。尽管条约规定印度仅能使用东部三条支流,但印度河干流83%的水量流经印度领土。
最重要的是,所有河流源头均位于印度控制的喜马拉雅山区。只要印度在上游修建水坝或改道工程,下游的巴基斯坦就将面临灭顶之灾,因为,印度河流域灌溉系统支撑着巴基斯坦90%的小麦产量与65%的稻米生产,维系着2.2亿农业人口的生计。
如今印度只是停止洪水预警数据传输,就会让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因为失去上游水文数据,导致灌溉效率下降40%,相当于每年损失800万吨粮食。
更致命的威胁来自印度可能实施的"梯级截流",即通过上游水库群实施间歇性断流,这种非对称打击足以在三年内摧毁巴基斯坦的耕作周期。
印度这种凭借上游地理优势对条约的单方面撕毁,实质上将两国矛盾从地缘政治对抗升级为生存空间争夺。
印巴冲突的缺水概念能延伸到A股上市公司的有碧水源这样海水淡化预期,或者大元泵业抽水出口加大预期,军工则利好中航成飞出口军工龙头或者内蒙一机,中兵红箭这样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