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就业:职业教育领域核心政策和有关的上市公司情况
根据2025年4月最新政策动态,结合中央政治局及国务院层面的战略部署,职业教育领域核心政策补充如下:
一、中央政治局高层调研释放产教融合新信号
2025年4月14日至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在陕西调研期间,专程考察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并主持召开座谈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要求:
强化核心技术攻关:要求职业院校与高校联动,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加强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
深化市场化改革: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鼓励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创业投资等方式,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就业服务升级:强调职业教育需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通过产教融合订单班、定制化培训等形式,提升毕业生本地就业率和对口就业质量。
二、国务院政策加码:快递行业职业教育示范落地
2025年3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快递暂行条例》修订案(2025年6月1日施行),首次将职业教育纳入行业法规:
强制性职业培训:要求快递企业加强从业人员技能培训,覆盖职业操守、安全生产、绿色包装等场景,推动行业技能认证标准化;
产教融合试点:支持职业院校与顺丰、京东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探索“课堂+车间”教学模式,培养符合新业态需求的技术工人。
三、教育强国战略下的系统性改革
“新双高计划”启动(2025-2029年):教育部联合财政部推出第二轮“双高计划”,重点建设60所高水平高职院校和160个专业群,核心任务包括:
1: 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通过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共同体等载体,实现校企资源整合与需求精准对接;
2:“五金”改革深化:围绕专业、课程、教材、教师、实习实训五大核心要素,建立与产业升级匹配的教学标准。
职业教育数字化提速:2025年4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明确职业教育领域需:
1:升级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推动AI技术在教学、实训中的应用;
2: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数字孪生工厂等新型教学场景,破解传统实训资源不足难题。
四、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突破
根据《关于加强新时代民政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民政部、人社部联合发布)
技能人才职业通道拓宽:建立“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职业等级体系,打破学历与职称挂钩的单一评价模式;
待遇与社会地位提升:明确高技能人才在薪酬、住房、医疗等方面享受与专业技术人才同等待遇,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五、政治局会议定调:职业教育纳入国家战略人才体系
2025年3月全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批示强调:
服务制造强国:要求职业教育聚焦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业短板,扩大机器人运维、AI标注师等新兴领域人才培养规模;
企业办学主体地位强化:鼓励龙头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产业学院,探索“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入职”的中国特色学徒制。
政策总结
当前职业教育政策呈现三大特点:
顶层设计高位推进:中央政治局及国务院层面多次调研部署,将职业教育定位为“国家战略人才储备核心渠道”;
产教融合纵深发展:从法规强制、资源整合到评价激励,形成“政策-产业-教育”闭环;
技术赋能全面渗透:数字化、AI技术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驱动力。
相关的上市公司如下:
1. 科德教育(300192.SZ)
定位:中职升学+AI技术赋能的产教融合龙头。
就业贡献:年创造2000+就业岗位,通过“职普融通”帮助60%中职生升入本科,剩余40%实现高对口就业。
2. 传智教育(003032)
定位:数字化技能培训领军者,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领域。
就业贡献: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超80%,年输送互联网、制造业技术人才超2万人。
3. 中公教育(002607)
定位:转型为“就业服务商”,覆盖公务员考试与职业技能培训。
就业贡献:年均培训超100万人次,助力中小企业员工技能升级。
4. 凯文教育(002659)
定位:海淀国资背景的产教融合平台。
就业贡献:与小米、百度共建产业学院,年输送智能制造人才超1500人。
5. 德生科技(002908)
定位:乡村振兴与基层就业服务商
就业贡献:年培训欠发达地区青年超5000人次,推动灵活就业。
6.学大教育(000526)
布局方向:通过收购和托管运营多所中职及高职院校(如岳阳现代服务职业学院),开设智能工程、数字经济管理等新兴专业,覆盖智能制造、健康管理等领域。
就业贡献:与区域产业联动,推动毕业生本地就业,2024年校企合作订单班就业率达90%以上
7.中国高科(600730)
布局方向:承接教育部“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基地建设,聚焦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领域认证培训。
就业贡献:与50余家企业合作定向培养,缩短企业用工培训周期,降低用工成本.
职业教育对稳就业的核心作用
1. 精准对接产业需求,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通过产教融合订单班(如传智教育与顺丰、京东合作)和企业定制化培训(如中公教育AI就业课程),直接匹配企业岗位缺口,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科德教育参股AI芯片独角兽中昊芯英(持股6.5%),合作开发AI标注师、大模型开发等课程,并受益于其与特斯拉机器人、字节跳动的芯片供应关系,形成“芯片研发-课程开发-人才输送”闭环
政策支持:国务院《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25-2030年)》要求企业职工培训覆盖率提升至80%,推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2. 推动新兴领域人才储备,助力产业升级
AI与数字化技能培训(如科德教育)为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等新兴产业输送技术工人,填补“数字工匠”缺口。
3. 服务重点群体就业,促进社会公平
乡村振兴与基层就业:德生科技、凯文教育通过县域职业培训,帮助农村劳动力掌握电商、护理等技能,推动灵活就业。
失业人员再就业:中公教育、学大教育提供职业资格认证和转岗培训,覆盖建筑业、医疗等行业再就业需求。
4. 政策红利释放,形成长效就业机制
职教高考与职业等级体系:教育部“新双高计划”打通中职至职业本科通道,人社部技能人才等级与待遇挂钩政策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如科德教育旗下西安培英育才、天津旅外等中职学校本科升学率超60%,在校生规模达1.1万人(2024年新增校区后预计增长30%)
补贴与税收优惠: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可享受专项补贴(如凯文教育获海淀区国资支持),降低办学成本,扩大培训规模。
总结
当前上市公司通过政策导向型布局(如产教融合、数字化升级)和市场需求驱动(如AI、高端制造培训),显著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就业适配性。在稳就业层面,不仅缓解了重点行业人才短缺问题,还通过技能普惠助力社会公平。未来随着“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深化(中央政治局2025年4月调研要求),职业教育龙头企业的政策红利与市场空间将进一步释放。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国务院政策文件、产业调研。由豆包整理,手工核对了部分信息.请谨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