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研

国产突围,替代加速--CAB行业迎来黄金窗口期

核心逻辑:关税催化国产替代,技术突破重塑产业链价值

 

一、行业逻辑:关税扰动加速国产替代,技术壁垒突破打开增量空间

1.关税政策催化价格体系重塑,国产替代窗口开启

中美关税政策调整直接推高进口CAB价格,美国进口产品价格已攀升至18-20万元/吨,而国产产品价格仅8-10万元/吨,价差拉大至100%以上。国内企业凭借成本优势和政策支持,加速抢占进口替代市场。当前国内CAB进口依赖度超60%,国产替代空间广阔,预计未来3年国产化率有望从不足40%提升至60%

 

2.技术垄断破局,国产企业突破高端应用场景

美国伊士曼长期垄断CAB核心技术,但国内企业在高端涂料、汽车漆等领域的研发已取得突破。例如,国产CAB在耐候性、光泽度等关键指标上接近国际水平,逐步切入汽车原厂漆、高端油墨等进口主导领域,单吨附加值提升30%以上。

 

3.下游需求扩容,新兴应用驱动增长

CAB在新能源车、3D打印材料、生物降解包装等新兴领域的应用加速拓展。以新能源车为例,CAB作为轻量化涂层材料,单车用量较传统车提升50%,叠加全球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至30%CAB需求增量空间显著。

 

二、核心标的:聚焦技术突破与产能扩张龙头

1.山东赫达(002810.SZ):国产替代先锋,高端产能释放

-核心逻辑:国内纤维素衍生品龙头,CAB产能超1万吨/年,2024年新增高端产线投产,产品切入汽车漆和电子油墨领域。公司自主研发的环保型CAB已通过多家车企认证,毛利率较传统产品提升15pct38%

-增长动能:与万华化学合作开发新能源车涂层材料,绑定宁德时代、比亚迪供应链,未来3CAB业务收入CAGR预计达35%

 

2.江苏索普(600746.SH):全产业链布局,成本优势显著

-核心逻辑:依托醋酸产业链一体化优势,CAB原料自给率达80%,成本较行业平均低20%。公司重点布局高端涂料市场,2024年推出耐高温CAB产品,打破进口垄断,已获立邦、三棵树等头部客户订单。

-增长动能:南通基地5万吨CAB新产能2025年投产,满产后市占率有望从12%提升至25%,规模效应进一步凸显。

 

3.浙江龙盛(600352.SH):并购整合+技术出海,全球化突围

-核心逻辑:通过收购德国CAB企业Cathay,获取高端树脂专利技术,实现“国内低成本生产+欧洲品牌溢价”双轮驱动。2024年欧洲市场收入占比提升至30%,毛利率突破40%

-增长动能:柬埔寨基地投产规避欧美关税,反攻东南亚市场;与巴斯夫合作开发生物基CAB,切入欧盟绿色材料供应链。

 

三、风险与机遇:结构性机会下的攻守兼备

1.风险提示:

-技术迭代风险:若伊士曼推出新一代低成本产品,可能冲击国产替代进程;

-原材料波动:醋酸价格受原油及产能扩张影响,存在成本上行压力。

 

2.核心机遇:

-政策红利:国产新材料替代目录将CAB列入重点扶持,补贴及税收优惠加码;

-出口替代:东南亚制造业崛起带动CAB需求,国内企业依托RCEP关税优势抢占市场;

-技术跃迁:生物基CAB研发突破,打开千亿级可降解材料市场。

 

四、投资建议:紧抓国产替代与技术升级双主线

短期看,关税政策推动的价差红利将直接增厚山东赫达、江苏索普等企业利润,2025PE估值中枢有望从当前20-25倍上修至30倍。中长期看,具备技术突破能力的浙江龙盛、布局全球供应链的头部企业将享受行业集中度提升和出口替代双重红利。

 

配置策略:

-激进型:超配山东赫达(技术突破+产能释放)、浙江龙盛(全球化整合);

-稳健型:标配江苏索普(成本优势+全产业链),关注万华化学CAB业务拓展;

-主题型:潜伏圣泉集团(生物基CAB中试)、晨光新材(特种树脂协同)。

资讯解析

行业:
化工
标的:
山东赫达 江苏索普 浙江龙盛
标签:
CAB 国产替代 关税 技术突破 新能源车 新材料 关税政策 3D打印材料 生物降解包装
摘要:
关税政策和技术突破加速了CAB(醋酸丁酸纤维素)国产替代进程,国内企业凭借成本优势和政策支持,逐步抢占进口市场。新能源车、3D打印材料等新兴领域的需求增长进一步推动了行业发展。
多方:
关税政策和技术突破将加速国产替代进程,国内企业凭借成本和技术优势有望抢占更多市场份额。新能源车等新兴领域的需求增长将为行业带来长期增长动力。核心标的如山东赫达、江苏索普和浙江龙盛在技术、产能和全球化方面具备竞争优势,未来增长潜力大。
空方:
技术迭代风险可能冲击国产替代进程,若国际巨头推出低成本新产品,国内企业可能面临竞争压力。原材料价格波动可能增加生产成本,影响企业利润。此外,全球化布局可能面临地缘政治和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