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冲突风险逼近临界点
1. 战术核武器部署升级
• 巴基斯坦展示“沙欣-3”中程导弹并完成燃料加注,其打击精度达10米级,可覆盖印度主要城市。该导弹采用中国北斗导航系统,技术升级显著降低核误判门槛。
• 印度部署“烈火-5”洲际导弹,虽声称仅用于战略威慑,但其在克什米尔冲突中首次将洲际导弹前移部署,打破传统威慑边界。
2. 核威慑逻辑异化
• 巴基斯坦提出“全谱威慑”理论,明确将战术核武器使用场景从“领土威胁”扩展至“常规军事压力”。例如,在5月7日冲突中,巴方通过展示“沙欣-3”导弹加注燃料,实质是将核威慑与常规冲突直接挂钩。
• 印度则以“冷启动”战术回应,通过快速部署“布拉莫斯,”超音速导弹,试图在核报复窗口内实现军事目标,形成“常规-核”模糊作战边界。
二、核安全机制失效风险
1. 危机管控体系崩溃
• 印巴2003年建立的“热线”机制形同虚设。自2019年克什米尔事件后,双方未再通过该渠道沟通。
• 联合国军控事务高级代表指出,印巴未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且未建立核风险降低中心,导致战略误判概率激增。
2. 第三方介入机制失灵
• 美国虽通过“印太战略”拉拢印度,但其在冲突中仅以“口头调停”为主,未采取实质性干预措施。
• 俄罗斯因深陷俄乌冲突,对南亚核安全事务仅保持“最低限度关注”,2025年未对印巴核问题发表实质性立场。
三、核设施防护能力存疑
1. 核电站安全受威胁
• 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距印巴实际控制线仅150公里,若冲突升级,可能遭受印度“布拉莫斯”导弹打击。
• 印度库丹库拉姆核电站虽位于内陆,但巴基斯坦“沙欣-3”导弹可突破其防御体系,核泄漏风险显著。
2. 核指挥系统脆弱性
• 印度核指挥链依赖地面光纤网络,在冲突中易遭巴基斯坦“彩虹-4”无人机攻击。
• 巴基斯坦核指挥系统依赖卫星通信,但印度具备反卫星能力,可能切断其核反击通信链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