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025年4月21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有关情况。参加发布会的央行研究局局长王信在介绍方案中对金融领域进行的专项部署和央行出台的系列引领性开放举措的时候,表示将在重庆设立陆海新通道基金,支持重庆设立陆海新通道金融服务中心。不少朋友可能并没有注意到这条信息,但这无疑是一条重磅信息,暗含着中国在欧亚大陆地缘经济棋局中的关键落子——通过金融赋能,中国正以西部为支点,重塑全球贸易规则与权力平衡,推动陆权复兴与多极化秩序的加速形成。
01 地缘经济重构:陆权复兴与“通道经济”的崛起 长期以来,全球经济命脉被海权国家主导的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等海上通道牢牢把控。而陆海新通道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突破传统路径依赖的战略转向——通过重庆—北部湾—东南亚的陆海联运,将西部内陆变为开放前沿,形成“陆海双轮驱动”的新格局。这一通道不仅缩短了中国与东盟的物流时间(如甘肃通过该通道进口乌克兰玉米加工饲料,再向东南亚出口化工产品),更将欧亚大陆腹地的经济潜力彻底激活。其核心战略意义在于:
第一,对冲地缘风险:在中美博弈加剧、传统海运通道安全隐忧的背景下,陆海新通道为中国提供了一条自主可控的贸易动脉。例如,乌克兰粮食经钦州港转运至西部,既规避了海运封锁风险,又保障了区域粮食安全。
第二,重塑经济地理版图:基金支持下的物流枢纽和跨境贸易网络,将中国西部与东南亚、南亚、中东乃至欧洲串联,形成横跨欧亚的“陆海经济走廊”。
截至2024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覆盖中国18个省(区、市)、73个城市、156个站点,全年累计运输货物达96万标箱,运输量同比增长11%,创历史新高,正是这一网络效应的缩影。
02 金融规则输出:从“资本流动”到“标准定义” 陆海新通道基金的设立,绝非简单的资本注入,而是中国主导的金融规则输出试验场: 数字人民币的东盟渗透:依托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项目,数字人民币试点将率先应用于跨境贸易结算。此举不仅提升支付效率,更将推动人民币在东盟的“场景化国际化”。绿色金融标准的全球对接:基金明确吸引境外主权基金、ESG资本参与绿色项目,并推动中欧新《多边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落地。这种“软规则”的输出,使得中国从“货物提供者”升级为“规则制定者”。例如,新加坡主权基金参与重庆绿色项目投资,既引入资本,更强化了中新金融标准的互认。
03 区域协同与市场化破题:从“单点突破”到“生态闭环” 陆海新通道基金的设立,不仅是金融资源的注入,更是区域协同发展和市场化运作模式的重大创新。其核心逻辑在于:通过金融杠杆撬动跨区域资源整合,构建“通道经济”的完整生态闭环。
1. 区域协同:打破“诸侯经济”,构建发展共同体 长期以来,西部地区存在“各自为政”的发展局面——重庆、四川、广西等地虽同属陆海新通道节点,但产业同质化竞争、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等问题突出。此次基金的设立,旨在通过金融纽带推动区域深度协同。 功能互补:重庆作为金融运营中心,广西发挥港口物流优势,四川和重庆强化制造业支撑,形成“金融—物流—产业”铁三角。例如,广西钦州港已开通至重庆的“天天班”海铁联运,2024年货运量显著增长,同比增长达20.8%,但金融配套仍是短板,基金很可能将补上这一关键环节。 利益共享:探索跨省税收分成、数据共享等机制。借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经验,建立区域合作利益补偿机制,避免“谁投入谁吃亏”的困境。 标准统一:推动通关、物流、结算等规则一体化。目前,重庆与新加坡已实现跨境贸易单据电子化流转,未来可推广至整个通道沿线。
2. 市场化破题:从“政府输血”到“自我造血” 政策性基金常面临可持续性挑战,而陆海新通道基金试图通过市场化设计破解这一难题。多元资本参与:采用“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国际资本”的混合模式。例如,广西“桂惠贷—通道贷”已撬动超900亿元社会资本,而重庆QFLP试点2024年10月6个重点外资项目签约就吸引总金额75.7亿元(约11.1亿美元),证明市场对西部机遇的认可。 产业精准赋能:基金不仅投向基建,更注重产业链培育。例如,重庆通过创投子基金支持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等战略产业,与通道物流形成“以贸促产、以产养贸”的良性循环。 退出机制创新:探索基础设施REITs、股权转让等市场化退出渠道,确保资金滚动投入。2024年12月,中金重庆两江产业园封闭式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总规模超10亿元,是西部首单产业园类REITs,为基金可持续运作提供样板。 不过,有些挑战依然存在,比如:区域利益协调难度大,各地政府考核机制不同,协同易沦为口号;市场化与政策性目标冲突,社会资本追求短期回报,而通道建设需长期投入。
04 未来图景:从区域试验到全球治理新范式 陆海新通道基金的终极价值,不仅在于促进西部开发,更在于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1. 金融规则输出:人民币国际化的“东盟跳板” 数字人民币跨境场景落地:依托中新合作,推动数字人民币在东盟贸易中的使用。2024年,广西边境贸易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突破150亿元,未来可扩展至大宗商品交易。 绿色金融标准对接:以基金为平台,推动中国与欧盟、东盟的绿色标准互认。例如,2024年,重庆潼南建工集团在新加坡交易所挂牌发行规模达4.8亿元人民币的绿色债券。构建“去美元化”贸易圈:通过人民币结算和本地货币互换,减少对美元体系的依赖。2024年,中国与东盟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同比增长35%,占区域贸易的比例达28%。打造“南南合作”样板: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基建+金融”一体化方案,复制中巴经济走廊模式。
3. 内陆开放新范式:成渝“陆港型自贸区” 政策突破:争取跨境数据流动、外资准入等特殊政策,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产业升级:培育临空经济、数字贸易等新业态,改变西部“低端加工”形象。 这一基金堪比现代版“郑和下西洋”——不再是单纯展示国力,而是通过规则和制度创新,构建持久影响力。当欧亚大陆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通过中国枢纽高效连接,全球经贸版图将迎来深刻重构。
05 风险与挑战:如何走好这盘大棋? 尽管陆海新通道基金的战略价值显著,但实际操作中仍面临多重考验:
1. 市场化运作的平衡难题 政策性基金往往面临"政府热、市场冷"的困境。如何避免基金沦为低效补贴工具,真正吸引社会资本和国际资本参与,考验管理智慧。例如,此前部分地方政府引导基金因退出机制不完善、投资限制过多,导致市场化机构参与意愿不足。
2. 区域协同的"诸侯经济"困局 陆海新通道涉及西部多个省份,各地可能存在利益争夺。重庆作为金融枢纽,如何与广西的港口优势、四川的产业基础形成互补而非竞争,需要更高层面的协调机制。2024年各省在通道建设上的重复投资已初现端倪。
3. 跨境金融监管的空白地带 数字人民币跨境流动、境外资本准入等创新举措,对现行外汇管理体系形成挑战。防城港QFLP试点曾因政策执行细则不明而推进缓慢,提示着监管沙盒机制建设的紧迫性。
4. 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 东南亚国家在中美博弈中的摇摆态度可能影响项目推进。如缅甸政局动荡曾导致中缅经济走廊部分项目停滞,这种风险需要预案。
06 历史启示:从郑和下西洋到陆海新通道 600年前,郑和船队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展现了中国联通世界的雄心;今天,陆海新通道基金的建设,则是中国在陆权时代的创新实践。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但这次中国选择的是: 不再单纯依靠商品输出,而是规则输出; 不再被动接受秩序,而是主动塑造格局; 不再限于沿海开放,而是全域联动。 这不是简单的基金设立,而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再出发。
07 落子无悔,布局未来 陆海新通道基金的设立,恰似围棋中的"天元一手"——看似不直接攻城略地,实则掌控全局。在欧亚地缘经济棋局中,中国正在下一盘大棋: 以金融为纽带,连接陆海; 以规则为武器,重塑秩序; 以开放为底气,面向未来。 当历史的镜头拉远,我们或许会发现:2025年暮春时节的这个决定,正是中国从"世界工厂"迈向"全球枢纽"的关键一招。棋局已开,落子无悔,且看高层如何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北部湾港 前期的涨幅只是收集筹码,还会折腾才会真正走出大行情 高看一眼 第二选择 珠海港 数字货币国际结算未来可期 四方精创 新晨科技以及第二梯队的众概念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