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7日,长江综合钨粉均价突破324,000元/吨,单日涨2,000元,连续七日上涨。在“资源枯竭”与“高端需求”的共振下,钨产业链正经历从资源争夺到技术升级的深层变革。本文结合最新政策、企业动向及市场博弈,解析钨价持续攀升的底层逻辑与未来变局。
一、行情速览:供需失衡下的“七连涨”
价格新高:5月7日钨粉均价达324,000元/吨,较年初累计上涨12%,创近三年新高,市场呈现“矿端领涨、全产业链跟涨”格局。
供应紧绷:江西、湖南主产区65%黑钨精矿报价15.2万元/标吨,现货流通量不足65%,持货商惜售情绪加剧;APT散货报价僵持于22.2万元/吨,冶炼厂成本倒挂压力下被动跟涨。
政策加码:自然资源部2025年首批钨矿开采指标同比缩减6.45%(至5.8万吨),江西、甘肃主产区配额降幅超5%,原生矿缺口扩大至12%。
二、核心逻辑拆解:资源枯竭、技术替代与全球博弈
资源枯竭倒逼技术革命
矿山老化与环保高压:江西、湖南钨矿品位降至0.3%-0.5%,开采成本同比上升40%,超产幅度从2015年的54.9%骤降至2024年的11.4%。环保法规倒逼中小矿企退出,章源钨业等头部企业通过智能化改造提升采矿效率25%,但环保投入占成本比重飙升至18%。
再生钨的“理想与现实”:尽管废钨回收量同比增18%,但光伏钨丝(纯度需达99.95%)、军工合金等高端领域仍依赖原生矿,再生钨替代率不足15%,技术瓶颈导致成本较原生矿高20%。
需求分化:高端爆发与中低端萎缩
光伏与军工驱动增长:光伏钨丝渗透率突破12%,厦门钨业100亿米产线投产在即,单吨利润提升30%;中钨高新研发0.01mm极小径铣刀突破“卡脖子”技术,军工订单占比提升至35%。
传统出口承压:美国对华钨铁加征50%关税,压制出口价格于38.5-39.5美元/千克,海外订单同比下滑40%,倒逼企业转向高附加值产品。
全球资源争夺白热化
欧盟战略储备冲击:欧盟启动10万吨钨储备招标(首批3万吨占全球消费量15%),欧洲现货升水率飙升至8%,倒逼中国缩减出口配额8%,强化资源定价权。
非洲资源“双刃剑”:中资企业在刚果(金)推行“矿山-港口”一体化开发,开采成本压至中国本土的60%,但政局动荡导致实际出口量不足产能50%,北方稀土等企业面临产能损失风险。
三、龙头企业动向:技术壁垒与资源整合
厦门钨业(600549.SH):
一季度净利润3.9亿元,光伏钨丝市占率稳居80%,目标2026年渗透率提升至20%;
布局下一代NL结构正极材料,推动技术溢价持续释放。
中钨高新(000657.SZ):
完成柿竹园钨矿资产注入,一季度净利润2.21亿元(+3.24%),硬质合金刀具全球市占率第一,进口替代率突破40%;
军工订单占比提升至35%,计划2026年产能提升30%。
章源钨业(002378.SZ):
APT及碳化钨粉年产能达1万吨和6,000吨,资源自给率提升至20%,长单采购价连续三个月上调,成本传导能力领先行业。
四、未来趋势:高位震荡与战略机遇
短期逻辑:
钨精矿成本线(15.2万元/标吨)形成强支撑,但出口疲软抑制涨幅,预计二季度钨粉价格波动区间315,000-330,000元/吨;欧盟储备招标(首批3万吨)或催化阶段性行情。
长期转型:
技术驱动:光伏钨丝(2026年渗透率目标20%)、核聚变钨基材料(研发投入超50亿元)成核心增长极;
全球定价权重构:中国掌控全球70%钨储量,再生技术突破或成未来十年最大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