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研

独家!即将公布中国版MCP协议标准,我们要夺回Ai时代的规则制定权!

 

如上:MCP协议目前迅速地成为全球Ai生态的通用语言,它就像Ai世界的USB-C接口,让大模型可以轻松连接外部工具和数据资源,极大地降低了开发门槛。中国科技巨头纷纷宣布兼容MCP,甚至推出了MCP服务商店,表面上看是技术开放的胜利,深层次上,中国Ai生态的协议依赖症已悄然形成。

我们需不需要自己的MCP协议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而且是必须的,原因如下:

1. 技术主权之争:协议即权力

MCP的繁荣背后,是Anthropic、谷歌、OpenAI等企业主导的生态话语权。协议标准的制定者,往往掌握着技术生态的“上游阀门”。例如,谷歌近期推出的A2A协议(Agent间协作标准)与MCP形成互补,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多智能体协作领域的主导地位。若中国长期依赖外部协议,核心工具链、数据接口、安全框架的控制权将始终受制于人,甚至可能因国际局势变化遭遇“协议断供”。

2. 自主可控的“未竟之业”

中国大模型技术已实现局部领先:DeepSeek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然而,底层协议标准的缺失,让这些技术成果仍依附于他人搭建的“地基”。正如全国人大代表刘庆峰所言:“只有在自主可控的平台上,才有真正的中国AI未来”。

3. 场景适配与创新潜力

MCP虽通用,却未必适配中国独特的产业需求。例如,政务、医疗、金融等领域的数据安全合规要求更高,需要更细粒度的权限控制和本土化协议设计。此外,中国在Agent应用(如电商、本地生活服务)的复杂场景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完全可基于此提炼出更高效的协议标准,反向输出全球。

标准之争,是一场没有退路的战争

过去,中国在操作系统、芯片架构等领域因“标准跟随”付出巨大代价。今天,LLM协议标准的竞争已拉开帷幕。若继续依赖MCP,中国或将成为“技术生态的租户”,而非“规则的房东”。

我们需要的不是对MCP的否定,而是一场“协议觉醒”——以自主创新为矛,以生态协同为盾,在AI时代的协议战场上,书写中国标准的新篇章。


中国版本的MCP协议正在路上

 

如上:今年2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信通院)就发布了关于征集大模型和智能体通信协议标准参编单位的通知,正式启动了大模型和智能体通信协议系列标准的编制工作。

由国家牵头主持的咱们自己的大模型和智能体通信协议,一旦发布,力度如何?

中国国内有着全世界最丰富的Ai应用生态,一旦咱们自己的协议标准公布,体量和丰度肯定远超现在的MCP。

关键是参与标准制定的单位有哪些?

目前基本可以确定的是300369 绿盟科技肯定有参与。因为中国信通院公布的历次智能体相关的标准编制单位名单,都有绿盟科技的参与。


 

 

 

如上,中国信通院公布的迄今为止所有的与大模型和智能体相关的标准编制名单,绿盟科技是唯一一家每次都参与的公司,因此我们可以合理推断——这次中国信通院编制智能体通信协议标准,即中国版的MCP,绿盟科技也会参与。


绿盟科技参与的部分,应该就是协议安全相关的部分。在MCP安全方面,绿盟科技已有相关的产品储备。


 

如上:参与中国自己的MCP协议标准的制定,同时拥有对应的产品,产品单价5-10万美金/年。想象力和空间如何?供老师们研究。


 



资讯解析

行业:
科技
标的:
300369 绿盟科技
标签:
MCP协议 自主可控 技术主权 绿盟科技 中国信通院 人工智能 中国AI生态 协议标准 自主创新
摘要:
MCP协议成为全球AI生态的通用语言,中国科技巨头纷纷宣布兼容MCP,但中国AI生态的协议依赖症已悄然形成。文章呼吁中国需要自己的MCP协议,以争夺技术主权、实现自主可控、适配本土需求。中国信通院已启动大模型和智能体通信协议标准编制工作,绿盟科技作为唯一一家每次都参与的公司,预计将参与中国版MCP协议的制定。
多方:
中国需要自己的MCP协议以争夺技术主权、实现自主可控、适配本土需求。中国信通院已启动标准编制工作,绿盟科技作为参与单位,可能在协议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一动向可能对中国AI生态的自主可控和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空方:
依赖外部协议可能导致核心工具链、数据接口、安全框架的控制权受制于人,甚至可能因国际局势变化遭遇'协议断供'。中国在操作系统、芯片架构等领域因'标准跟随'付出巨大代价,若继续依赖MCP,中国或将成为'技术生态的租户',而非'规则的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