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引言:中国反无人机领域的发展态态势
近年来,全球无人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空域安全、关键基础设施防护以及公共安全构成了新的挑战。中国作为无人机研发和应用大国,同样面临这一态势。为应对无人机带来的潜在威胁,中国在反无人机技术和装备领域投入了大量资源,旨在构建有效的探测、识别、跟踪和处置能力。这一发展不仅服务于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求,也与保障民用领域安全,特别是新兴的“低空经济”健康发展密切相关。
中国的反无人机技术体系主要涵盖两大方面:探测识别技术和反制拦截技术。
探测识别技术:主要依赖射频(RF)分析来侦测无人机与地面控制站之间的通信链路,利用雷达进行目标搜索、跟踪和定位,结合光电(EO)和红外(IR)传感器进行视觉确认和特征识别,并在特定场景下辅以声学传感器进行辅助探测。
反制拦截技术:手段多样,包括以干扰无人机通信和导航信号(如GPS)为目标的“软杀伤”技术,如射频干扰、导航诱骗等;以及通过物理摧毁或捕获无人机的“硬杀伤”技术,例如高能激光武器、高功率微波(HPM)武器、拦截弹、拦截网以及专用反无人机无人机等。综合电子战系统在反无人机作战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当前,中国反无人机技术呈现出几个显著的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AI)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提升无人机探测识别的准确率、目标跟踪的稳定性以及威胁评估的智能化水平,甚至探索实现自主拦截决策,以缩短“杀伤链”反应时间。
体系化与集成化:强调构建多手段、多层次的综合反无人机作战体系,例如“天穹”系统,通过整合不同探测和拦截设备,形成优势互补、协同作战的防御网络。
网络中心化与“跨域协同”:注重发展基于网络信息系统的作战能力,实现传感器和武器单元的互联互通、情报共享和协同交战,灵活运用“软硬兼施”的多种反制手段。
“以无制无”:积极发展利用无人机平台对抗无人机的新型作战样式,即通过部署具备拦截、干扰或监视能力的无人机来反制敌方无人机。
中国反无人机市场的发展呈现出双重驱动的特点。一方面,国家主导的军事现代化进程对高端反无人机技术和装备提出了持续且强劲的需求,体现在DS1综合电子防护系统、VN22/VN23装甲车集成反无人机系统以及“天穹”等先进军事装备的研发列装上。另一方面,随着“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的兴起,民用领域对低空安全的关注日益提升,催生了对机场防护、重要设施保卫等场景下反无人机系统的多样化需求。这种军民两用需求的叠加,共同塑造了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反无人机产业生态系统。
更深层次地看,中国在反无人机领域的战略重点已超越了单一装备的性能提升,转向构建智能化、集成化、网络化的整体解决方案。这标志着中国反无人机能力正在从基础的单点防御和简单干扰,向能够应对复杂电磁环境、无人机集群以及自主化飞行等高级威胁的精密、多层防御体系演进。“天穹”系统所体现的多种探测手段与多样化拦截手段的有机结合,以及人工智能在威胁识别和自主对抗中的应用深化,和“跨域协同”作战理念的强调,均表明中国正致力于打造能够适应未来战场环境的、更为成熟和全面的反无人机防御架构。
2.0 中国主要反无人机系统及其研制单位
中国在反无人机领域已研发并列装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装备系统,研制单位主要是大型国有军工集团及其下属科研院所。
2.1 DS1综合电子防护系统
DS1是一款为野战机动部队提供伴随式综合电子防护能力的新型作战装备。主要功能包括对抗自杀式无人机、遥控简易爆炸装置(RCIEDs)等新兴威胁,并具备对战术通信、雷达等目标的侦察与对抗能力。该系统作为中国最新一代地面装备之一,在第十五届中国航展上集中发布。
主要研制单位: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或Norinco)。
上市公司关联:目前报道未详细说明具体的研发单位或其与上市公司的直接关联。
2.2 VN22和VN23装甲车集成反无人机系统
VN22(6x6)和VN23(8x8)是我国研发的新一代轮式装甲平台,均搭载了车载反无人机系统,旨在提升其在现代战场环境下应对无人机威胁的生存能力。
主要研制单位:中国兵器工业集团。
特点:将反无人机系统直接整合到一线主战平台,以及DS1这类移动式电子战系统的出现,反映出军方已充分认识到无人机在现代战场上的普遍威胁,并寻求将反制能力有机地、灵活地融入到合成化部队的作战编成中。
2.3 “天穹”综合反无人机作战系统
“天穹”是一套综合性的反无人机作战体系,体现了“系统对抗系统”的理念。它整合了雷达、光电、电子侦测等多种探测手段,以及激光、高功率微波、电子干扰、导航诱骗、高射炮、防空导弹等多样化的硬杀伤和软杀伤拦截手段。
主要研制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中国电科28所)牵头研制。
关联上市公司:莱斯信息 (688631.SS),被描述为中国电科28所体系内“唯一的上市平台”。
2.4 “飓风2000”和“飓风3000”高功率微波系统
这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推出的高功率微波(HPM)武器系统。高功率微波武器因其作用范围广、响应速度快、可造成电子元器件永久性损伤等特点而备受关注。
主要研制单位:中国兵器工业集团。
2.5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反无人机系统 (例如:“天网”概念)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CASIC)也展示了其升级版的反无人机体系架构,通常被称为“天网”概念。该体系主要包括预警探测、指挥控制和拦截处置三大系统,集成了“弹、炮、光(激光)、波(微波)、扰(干扰)”等多种对抗手段。
主要研制单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
2.6 “光刃”激光反无人机产品
“光刃”系列是联创光电开发的一系列激光反无人机产品。这些系统通常与“低空防卫系统指挥控制平台应用软件”相结合,能够实现对多套反制装备的统一指挥和协同部署。
主要研制/生产单位:联创光电 (600363.SH)。
2.7 声迅无人机探测与反制系统
声迅股份推出了其“声迅无人机探测与反制系统”。该系统设计应用于国防军工、航空机场、能源设施、政府部门以及大型活动安保等领域。
主要研制/生产单位:声迅股份 (003004.SZ)。
2.8 星网宇达雷达探测技术
星网宇达在信息感知、卫星通信和无人系统领域均有布局。在反无人机方面,该公司具备雷达探测技术,其优势在于高可靠性、多目标处理能力和较强的系统拓展性。此外,星网宇达表示在反无人机武器方面也拥有关键技术储备。
主要研制/生产单位:星网宇达 (002829.SZ)。
2.9 六九一二高功率微波技术研发
六九一二的子公司九源高能科技有限公司计划进行高功率微波反无人机技术的成果转化和批量生产。六九一二母公司本身也涉足无人机、轻量化数据链信号源及多信道通信干扰模拟器等设备的研制。
主要研制/生产单位:六九一二 (301592.SZ)(通过子公司九源高能科技)。
行业意义: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的“飓风”系列共同表明中国在先进定向能武器领域的战略性投入。
2.10 YK-A2无人机反制系统
YK-A2型无人机反制系统采用拦截机撞击目标(硬杀伤)或柔性网捕方式拦截无人机。试验验证了导引头小目标识别、动能拦截制导律、柔性网捕技术、智能指控系统等关键技术。
主要研制单位: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
上市公司关联:现有公开信息未能明确指出其产业化或生产环节直接关联的上市公司。
3.0 中国反无人机领域的上市公司
除了大型国有军工集团外,中国A股市场也涌现出一批在反无人机领域积极布局的上市公司。
3.1 联创光电 (600363.SH)
“光刃”系列激光反无人机产品的直接开发者和销售商,并开发了“低空防卫系统指挥控制平台应用软件”。公司背靠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技术研发背景较强。业务范围广泛,还包括高温超导和可控核聚变等前沿科技领域。
3.2 声迅股份 (003004.SZ)
研发了“声迅无人机探测与反制系统”,主要面向国防军工、民航机场、能源设施和政府部门等用户。主营业务是安防整体解决方案,反无人机产品目前在公司订单中的占比较低。
3.3 六九一二 (301592.SZ)
子公司九源高能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高功率微波(HPM)反无人机技术的研发、成果转化和未来的批量生产。母公司主营业务包括军事训练装备和特种军事装备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同时在无人机、轻量化数据链信号源及多信道通信干扰模拟器设备方面已有布局。
3.4 星网宇达 (002829.SZ)
在反无人机领域拥有雷达探测技术,并声称在反无人机武器方面拥有关键技术储备。其更广泛的业务领域包括信息感知、卫星通信以及无人系统。
3.5 莱斯信息 (688631.SS)
作为中国电科28所的“唯一上市平台”,与该研究所研制的“天穹”综合反无人机作战系统紧密相关。莱斯信息积极参与“低空经济”建设,计划重点研究低空飞行服务管理中心原型系统及典型应用,其在空中交通管制系统领域也拥有专业技术。其发展路径体现了中国“军民融合”战略的实践,将军事指挥控制系统研发中积累的技术能力,应用于民用“低空经济”发展需求。
3.6 中无人机 (688297.SS)
中航(成都)无人机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主要的军用无人机制造商之一。虽然未明确指出其直接生产反无人机系统,但其在无人机平台设计、自主飞行控制、指挥控制系统等方面的技术积累,为发展“拦截无人机”或支持“以无制无”反无人机战略奠定了基础。该公司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AVIC)。大型无人机制造商在反无人机生态系统中扮演关键角色,其平台可被改造为拦截器或搭载探测、干扰载荷。
3.7 其他相关上市公司
锐科激光 (300747.SZ):其子公司正积极推进“低空激光反无系统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
安恒信息 (688023.SS):通过收购浙江凡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权,战略性进入反无人机业务领域。
数字政通 (300075.SZ):已将无人机应用于城市管理,并计划将其网格化管理模式延伸至城市低空管理,可能在无人机飞行监管及应对未经授权无人机活动方面发挥作用。
国睿科技 (600562.SH):作为国防雷达领域的领先企业,其雷达技术是无人机探测与跟踪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反无人机产业链中的关键技术赋能者。
新研股份 (300159.SZ) 和 安达维尔 (300719.SZ):更多参与广义的“低空经济”生态,为无人机和低空飞行器整机企业提供配套服务或探索产品应用。与反无人机领域的联系更为间接。
4.0 主要国有军工集团及其上市公司的角色
中国大型国有军工集团在国家反无人机能力建设中扮演核心角色,主导重大系统研发,其下属上市公司作为重要的技术和产品提供方,深度参与产业链。
4.1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 (Norinco)
集团层面研制的反无人机相关系统包括DS1综合电子防护系统、VN22和VN23装甲车集成的反无人机系统,以及“飓风2000”和“飓风3000”高功率微波武器系统。其下属上市公司在产业链中的贡献包括:
北方导航 (600435.SH):专注导航与控制技术、精确制导技术,对制导动能反无人机拦截器或平台导航至关重要,也涉及反GPS技术。
中兵红箭 (000519.SZ):主要生产智能弹药、火箭弹、导弹等,可能是反无人机系统中“硬杀伤”拦截手段的供应商。
光电股份 (600184.SH):生产光电系统和精确制导组件,光电/红外传感器是反无人机系统目标探测、跟踪和瞄准的关键。
凌云股份 (600480.SH):通过子公司东方联星涉足军用通信产品,可能延伸至反无人机系统的指挥控制链路或数据传输组件。
4.2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 (CETC)
该集团在反无人机领域的代表性系统是由其下属第二十八研究所研制的“天穹”综合反无人机作战系统。其下属上市公司的贡献包括:
莱斯信息 (688631.SS):作为中国电科28所的“唯一上市平台”,直接参与“天穹”系统的相关工作,在C4ISRK系统领域拥有专长。
国睿科技 (600562.SH):同为中国电科旗下上市公司,是国防雷达技术的领导者,雷达是反无人机系统探测跟踪的基础。
4.3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 (CASIC)
致力于发展一体化的反无人机体系架构,如“天网”概念,强调多层次、多域协同能力。其下属上市公司的贡献可能包括:
航天彩虹 (002389.SZ):主营无人机制造,其平台有潜力被改造为“拦截无人机”或搭载侦察载荷执行反无人机支援任务。
航天工业发展 (000547.SZ):专注于航空航天防御电子信息技术,可能为集团反无人机解决方案提供传感器、指控组件或电子战子系统。
4.4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 (AVIC)
作为中国最大的无人机制造商之一,在发展可用于“以无制无”战略的平台方面处于核心地位。其下属上市公司的贡献包括:
中无人机 (688297.SS):是集团旗下研制先进无人机的关键实体,其无人机平台是改装为反无人机拦截器或执行特定支援任务的候选者。
军工集团与上市公司的关系分析:
对于中国大型国有军工集团而言,开发大型、复杂的反无人机系统通常是一项集团层面的战略性任务。旗下上市公司往往扮演专业能力提供者角色,贡献关键部件(如导航、光电、雷达)、子系统或相关技术,最终集成到由母集团或其指定研究院所主导的完整系统解决方案中。
这揭示了一种层级化、分布式的研发和生产模式:集团层面统筹协调,整合包括其上市子公司在内的各方专业力量。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开发的重大反无人机系统之间的“关联”,更多体现为其是集团内部价值链和技术生态系统中的关键一环,而非对特定军用系统进行直接、独立的商业化运作。然而,通过参与这些国防项目所锤炼的核心技术,后续可被这些上市公司应用于相关的民用或出口市场产品开发。
5.0 市场趋势与未来展望 (简述)
全球反无人机市场预计将实现显著增长。一份市场报告预测,到2027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46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6.8%。这一趋势同样反映在中国市场,驱动因素包括无人机扩散带来的安全关切日益增加,以及中国自身无人机市场的快速扩张,后者天然地催生了对反制措施的需求。
随着无人机技术(如自主性、集群作战、增强型载荷)的进步,反无人机系统也必须快速迭代升级。关键技术发展方向包括:
持续深化**人工智能(AI)**的应用,实现自主操作、智能威胁评估和辅助决策。
**定向能武器(激光、高功率微波)**的进步,实现更快速交战和多样化毁伤效果。
开发针对无人机集群的有效反制措施(“以群制群”)。
强调构建网络化、一体化的防御体系(“跨域协同”、“软硬兼施”),实现分层防御。
此外,“低空经济”(如城市空中交通、无人机物流)的发展,为领空管理和安全解决方案带来了新的需求,其中许多方案将集成反无人机技术。
中国反无人机行业正处于加速创新阶段,受到快速演变的无人机威胁和国家确保低空空域安全的战略需求双重推动。该领域将持续获得研发投入,技术领先将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能够提供尖端、适应性强且高度集成的解决方案的企业将迎来重要发展机遇。
6.0 总结
中国已建立起一套多样化且快速发展的反无人机装备体系,涵盖从综合电子战系统、车载一体化平台到专用的激光、高功率微波和动能拦截等多种解决方案。
研发和生产层面,既有如联创光电、声迅股份、六九一二、星网宇达、锐科激光等直接提供产品或技术的专业上市公司,也有如安恒信息这样通过战略投资进入该领域的企业。同时,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等大型国有军工集团发挥主导作用。这些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如莱斯信息、北方导航、中兵红箭、光电股份、国睿科技等,作为关键技术和子系统的提供者,是整个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理解母集团与上市公司在重大项目中的分工与协作关系至关重要。
展望未来,在不断演变的无人机威胁、人工智能和定向能等前沿技术的驱动,以及“低空经济”战略发展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反无人机市场预计将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和持续的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