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鸡排,是良心的 “碎纸机”

5月15日,贵州仁怀,有网友发布视频称,顾客购买正新鸡排的鸡腿后发现了大量的蛆。对此,涉事门店店员告诉@荔枝新闻 记者,顾客早上买下午才来退,当时报警了。已对顾客赔偿,视频是围观者拍摄,不是购买者本人拍摄。当地市监局回应记者称,已收到投诉,正在调查。
筑牢食品安全防线,守护百姓 “舌尖上的安全”
从贵州仁怀正新鸡排鸡腿生蛆,到过往三聚氰胺奶粉、地沟油、苏丹红鸭蛋等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事件,一次次刺痛公众神经。食品安全,这一关乎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议题,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它不仅是个人健康的基石,更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领域虽然取得了一定进步,但各类问题依然层出不穷。小到街边小吃卫生不达标,大到知名品牌深陷质量丑闻,食品安全隐患无处不在。这些问题食品进入市场,短期来看,可能导致消费者出现肠胃不适、食物中毒等急性症状;长期而言,一些含有有害物质的食品,如被农药、重金属污染的农产品,可能在人体内不断积累,引发慢性疾病,甚至增加患癌风险,严重威胁生命健康。以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为例,无数婴幼儿因食用问题奶粉患上泌尿系统结石,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许多孩子的健康也因此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
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错综复杂。部分商家受利益驱使,丧失道德底线,为降低成本使用劣质原料、违规添加非食用物质,将消费者的健康抛诸脑后。同时,食品生产链条长、环节多,从农田到餐桌,涉及种植养殖、加工、运输、销售等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监管不到位,都可能导致问题发生。此外,消费者在信息获取上处于弱势,难以辨别食品质量优劣,维权成本高也使得部分不良商家有恃无恐。
守护食品安全,需要多方协同发力。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内部管理,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从原料采购到生产加工、成品检验,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以诚信经营赢得消费者信任。监管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形成强有力的震慑。同时,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实现食品全链条可追溯,让问题食品无处遁形。此外,还需加强科普宣传,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辨别能力,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形成全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
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只有企业、监管部门、消费者等各方共同努力,筑牢食品安全防线,才能真正守护好百姓 “舌尖上的安全”,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吃得安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