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习近平主席在2025年4月23日气候峰会上的表态,以及中国生态环境部等部门的政策动态,中国即将提交的2035年NDC目标将围绕以下关键领域展开 :
覆盖全经济领域的减排行动
范围扩展:
此前的NDC目标主要聚焦于能源转型和林业碳汇,而2035年目标将覆盖工业、交通、建筑、农业等全经济领域,贯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 。
重点行业: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行业将加速纳入全国碳市场,并制定更严格的能效标准;交通领域将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占有率,推动公共交通工具的电动化和智能化改造 。
纳入所有温室气体
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气体管控:
目标首次明确将甲烷(CH₄)、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等六类温室气体纳入减排范围,尤其针对甲烷这一“超级温室气体”(温室效应为二氧化碳的20-34倍) 。
具体措施:制定煤炭瓦斯(煤层气)减排方法学,推动油气田甲烷泄漏监测与回收技术应用,并可能提出量化减排指标 。
可再生能源与储能目标强化
装机容量目标:
中国计划到2035年进一步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并可能提出非水可再生能源(如风电、太阳能)和新型储能技术的装机容量目标,以巩固全球领先地位 。
当前基础:截至2024年7月,中国风电和太阳能装机容量已达12.06亿千瓦,提前6年完成原定2030年目标 。
碳市场深化与国际衔接
市场扩容与规则完善:
全国碳市场将分阶段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等八大行业(占全国碳排放75%),并推动碳排放核算、交易规则与国际接轨,以应对欧盟碳关税(CBAM)等绿色壁垒 。
激励机制:探索碳金融工具(如碳期货、碳质押),并通过碳价信号引导企业低碳转型 。
公正转型与南南合作
发展中国家支持:
中国承诺深化南南合作,通过技术转让、资金援助和绿色基建投资(如光伏、储能产业链输出),助力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低碳转型,同时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
政策支撑与既有成效
既有成果:
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体系(2023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17.9%),新增绿色面积占全球25%,并实现单位GDP能耗较2012年下降26% 。
未来方向:
通过绿色金融(预计需投入139万亿元)、技术创新(如AI驱动的光伏设计平台)和能源体系改革(从“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推动NDC目标落地 。
2035年NDC标志着中国从“单一碳管控”向“全经济、全温室气体综合治理”的跨越,既回应国际压力(如甲烷减排),也契合国内经济转型需求。其核心在于通过技术、市场和全球合作的三重驱动,平衡减排与发展的关系,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
蓝焰控股(000968)为国内煤层气开发龙头,拥有山西矿区丰富资源,2024年新增5个瓦斯发电项目,总装机达145.35MW 。
百川畅银(300614):沼气发电回收甲烷,2023年减排CO₂ 4000万吨,但毛利率持续下滑 。
昊华科技(600378):通过变压吸附技术(PSA)回收煤层气中的甲烷,技术全球领先,国内市场占有率40%-50% 。
雪迪龙(002658):提供红外、傅里叶红外甲烷监测设备,覆盖油气田无组织排放监测,但业务规模较小(收入占比不足10%) 。
聚光科技(300203):CEMS-2000C系统可监测甲烷排放,2024年股价上涨7.68%,但行业竞争激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