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万亿新赛道的起飞时刻 —— 第二届全球低空经济论坛前瞻
2025 年 4 月 26 日,第二届全球低空经济论坛春季会将在北京召开,聚焦 "低空交通一张网标准" 与产业发展趋势,标志着中国低空经济从试点探索迈向规模化落地的关键转折。当前,政策端已形成 "国家战略 + 地方细则" 的立体化支持体系:中央空管委在合肥、杭州等六城启动 eVTOL 试点,广东、湖北等地设立百亿级产业基金,深圳更率先实现无人机配送常态化运营,单城日均配送量突破 5 万单。技术层面,增程式混动 eVTOL 技术取得突破,凌悦航空的 HCW 系列复合翼机型航程达 900 公里,较纯电方案提升 300%,宁德时代研发的 500Wh/kg 航空级电池已进入量产阶段,为商业化运营提供硬件支撑。
论坛将重点推动 "基础设施 - 技术研发 - 场景应用" 的全链条协同。基础设施方面,全国已建成通用机场 470 个,无人机起降点超 1.2 万个,深圳计划 2026 年实现每 10 平方公里覆盖 1 个起降点。产业链上游,碳纤维材料国产化率突破 60%,华为、大疆等企业主导的低空通信导航系统实现厘米级定位精度;中游制造环节,亿航智能 EH216-S 量产许可落地,单机成本降至 150 万元,较进口产品低 40%;下游应用场景加速裂变:云南怒江建成 36 个智能物流驿站,氢动力无人机实现 20 公斤货物 1 小时送达,农产品出山时效提升 5 倍;武汉光谷低空经济产业园集聚 8 家签约企业,打造 "科技金融 + 人才支撑" 生态圈,带动周边形成年产值 50 亿元的零部件集群。
尽管前景广阔,行业仍面临三重核心挑战:一是空域管理碎片化,当前全国适飞空域仅开放 20%,跨区域飞行审批平均耗时 72 小时;二是安全监管体系滞后,现有技术手段难以应对 200 万架无人机的实时监控需求;三是商业模式待突破,eVTOL 载人飞行成本达 500 元 / 公里,较传统交通高 10 倍。论坛将围绕解决方案展开深度讨论:技术层面,中国移动提出 "5G-A + 低空感知" 的立体监管网络,可实现 100 平方公里空域内 500 架飞行器的实时调度;政策层面,专家建议建立 "分类分级" 空域管理体系,将 1000 米以下空域划分为自由飞行区、监控飞行区和禁飞区;商业模式创新方面,深圳试点 "无人机即服务(UaaS)",通过共享起降点和电池仓,将物流成本降低至 1.2 元 / 公斤・公里。
行业预测显示,2025 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将达 1.5 万亿元,2035 年突破 3.5 万亿元。论坛将释放三大信号:一是标准先行,推动 "低空交通一张网" 的全国性标准落地,涵盖通信协议、适航认证等核心领域;二是区域协同,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先行区将探索跨省空域协调机制,打造 "一小时低空经济圈";三是跨界融合,"低空 + 文旅"" 低空 + 医疗 "等新业态将成为增长引擎,如八达岭景区规划的" 半小时游长城 "空中航线,预计带动周边消费增长 30%。随着特斯拉、优步等国际巨头加速布局,中国凭借产业链优势和政策灵活性,有望在全球低空经济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开启" 天空经济 " 新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