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景区用户反馈
泰山景区
体力节省与效率提升:游客普遍反馈体力节省30%-50%,登顶时间缩短40%,部分老年游客表示“比走平路更轻松” 。设备续航8小时满足全天需求,且配备紧急呼救、景点讲解等附加功能 。
社交传播与消费带动:抖音话题“外骨骼登山”播放量超5亿次,景区二次消费(餐饮、纪念品)增长300% 。
争议点:部分游客认为下山时膝盖压力未明显缓解,建议设备延伸至脚底以优化保护功能 。
黄山景区
助力模式创新:“登山+普通”双模式减少30%耗氧量,用户形容体验如“空中漫步”,甚至有游客反馈“爬到山顶未出汗” 。
设备轻量化与适应性:1.8公斤碳纤维外骨骼适配不同体型,AI算法自动调节助力强度,老年游客占比显著提升 。
恩施大峡谷
智能调节与满意度:AI算法实时调整助力强度(0.1秒响应),陡坡助力提升至70%,平缓路段自动切换缓冲模式,满意度达90% 。
老年群体青睐:73岁游客苏健波等老年用户表示设备显著减轻腿部负担,登山体验更轻松 。
八达岭长城
精准助力与安全保障:外骨骼感知动作并提供动态助力,游客反馈“全程稳如平地”,尤其适合复杂地形 。单日租赁量突破500人次,成为长城游览新亮点 。
二、用户评价焦点分析
正面体验
科技感与实用性结合:用户对设备外观(如“金属机甲造型”)和智能功能(12档调节、地形识别)评价极高,称其为“登山特种兵装备” 。
降低体力门槛:老年游客、带娃家庭和体力较弱群体成为主要受益者,部分用户表示“重新爱上登山” 。
改进建议
价格敏感度:租赁费用(80-98元/3小时)被部分游客认为偏高,消费级产品2500元售价虽创新低,但仍需进一步降价以普及 。
功能优化需求:用户呼吁增加膝关节保护模块、延长设备覆盖范围(如下肢全程助力),并提升下山时的缓冲性能 。
技术亮点认可
轻量化与续航:碳纤维材料使设备重量降至1.2-1.8kg,8小时续航满足全天需求 。
算法精准性:AI地形检测与步态预测算法实现“无感助力”,用户称“仿佛被无形力量推动” 。
三、市场与社会反响
消费级产品爆发:程天科技2500元产品15秒售罄,深圳肯綮科技订单量激增,生产线扩建仍供不应求 。
资本市场热度:外骨骼概念股节前领涨,机构预测产业规模2030年将达千亿级,涵盖医疗、工业、户外多场景 。
政策支持:中国“十四五”计划拨款20亿元支持关键技术研发,欧盟要求2030年康复机器人普及率25% 。
总结
外骨骼机器人在五一期间验证了其“体验升级+商业增值”的双重价值,但也暴露了价格门槛和功能局限性。未来需通过技术迭代(如下肢全程助力)、成本优化(结构注塑工艺降本85%)和场景扩展(工业、医疗)推动普及